
旅游业举步维艰的民间投资力量终于获得政策支持。6月29日,国家旅游局公布了《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业的实施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。《意见》中指出,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投资旅游产业,切实将民间资本作为旅游发展的重要力量。《意见》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业,并鼓励民间资本合理开发旅游资源、经营和管理旅游景区、开发各类旅游产品等。
由此可见,今后政府将在金融保障等方面对进入旅游业的民间资本给予支持。在业界看来,受新政带动,高端旅游市场将呈现出新活力。其中,投资经营景区、建设酒店式公寓、开发大型度假区、发展海岛海洋旅游等,将掀起民资注入的新高潮。
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、国民收入增加,出游的欲望也与日俱增。游客的增加,首先面临的是住宿问题,如何解决游客的住宿?答案:增加酒店数量,增加酒店客房数。因此带动的则是酒店、度假村等旅游地产项目的开发。
近年来,不少有实力的民企纷纷借酒店及度假村开发项目涉足旅游地产。据了解,万达集团斥巨资建设的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将于7月底开业,一直以开发国内民俗旅游为特色的中坤集团也斥资3亿元,开发京西门头沟古村落群。
各路资本对酒店的投资,首先解决了游客对住宿的需求。旅游业发展,其核心要素是吃住服务,从长远角度来看,酒店服务水平的提升,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。其次资本的投资提高了酒店的管理和存活率,也提升了酒店硬软件设施。
不过,在业内人士看来,很多投资者往往看重地产的价值,而忽略了旅游本身的建设。所以,注重经营创新的民间品牌更为可贵。于2006年创办的桔子酒店是典型的民营品牌,酒店注重设计风格,与其他酒店形成差异,从而获得市场。
然而,资本的注入使得酒店数量在短期内剧增,每年以2%的速度增加的客房数使得出租率在下跌,供需关系的转变也悄然改变着房价的变化。房价下降直接导致酒店的运营难以为继。
对于投资人来说,投资须考虑投资效果,而从目前形势分析,一线城市趋向饱和,而二三线城市的酒店业需要细细考量供求关系。倘若大批资金一齐投入,二三线城市的中小酒店将会失去存活空间。
休闲度假地产虽然卖的是“得天独厚”的自然资源,却也不能完全“靠天吃饭”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消费者在选购过程中应清醒地认识到,没有便利的生活,再美的风景也没有美感。
从目前休闲地产的分布情况来看,其选址通常会在两类资源较好的地区,一类是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的地方,如山、湖、海、河周边,这些地区通常空气较好,环境优美,位于城市近郊,具备离城不离尘的特征;另一类是人文资源丰富的地区,如古迹遗址、景点周边等。
“这是因为生态资源是休闲类地产的重要支撑点。”业内人士指出,只有依托于周边良好的资源环境,把房地产和房地产以外的其他产业资源如生态资源、旅游资源、文化资源等进行嫁接,在建筑规划、配套设施、社区生活中导入休闲元素,使居住者能够放松身心、享受惬意生活的理念,才能受到追捧。
若是生活配套跟不上,对于业主来说,特别是老年人,周边如果没有医疗设施的话,就不可能有所谓的“宜居”。所以从当前来看,卖得好的休闲度假地产项目都是把“宜居”从纸上落实到了地上。不过,现在一些休闲度假产业也开始重视宜居建设,配套会所、餐厅、生活超市等。
休闲地产一方面是业务的综合化,另一方面是投资额度的放大,大型休闲综合提供商正浮出水面。休闲投资的空前兴盛,一方面说明休闲市场的前景巨大,另一方面也说明休闲产业已与城市经营、地产增值等紧密结合在一起,特别是地方及民间投资层面,休闲领域的投资异常蓬勃,百亿元以上的投资屡见不鲜。而原本分属于不同领域的港中旅、恒大集团、海航集团、大连万达、保利文化、华谊兄弟、盛大网络等休闲供应商,正越来越走向业务综合化,围绕休闲消费构筑全产业链。
此前一直被热炒的海岛建设等旅游地产项目,拥有较大升值潜力,最受民间资本关注。民间资本获得政策支持后,将让高端海岛的开发受益。
中国地产商在冰岛开发旅游资源后,国内很多民营力量已经将触角伸向海外无人岛。今年,民营背景的旅游地产开发商“富豪投资联盟”在斐济开发了旅游项目,其中包括五星级酒店、高尔夫别墅群及CBD商业中心。据悉,今年即将开通的上海至斐济直航,也将在一定程度上让该项目受益。业内人士认为,海岛由于其独特的环境已成为旅游投资的新趋势。
此次公布的《意见》支持民营企业之间、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组成联合体,共同开展境外旅游投资。民间资本投资运营的旅游基础设施,享受同等收费减免政策。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,对于民间资本参与的旅游公共服务项目,在有关政策上与国有投资平等对待。
海岛度假物业一直是国内外成功人士和财富阶层的最佳标志,也是他们享受生活的最佳方式。在发达国家,海岛度假物业只升不跌,夏威夷、地中海早已一房难求;中国社会正进入旅游向度假的转型期,抢占最好的度假资源是投资增值的保障。
然而,专家指出,海岛投资不是浪漫主义,对海岛投资必须有一个冷静态度,首先是建设成本,通电通水都是一笔价格不菲的开支,海岛上的平均建设成本是陆地基建的3倍,每吨水的价格更是高达35元。另外,先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非营利性的基建及服务配套设施建设,修建码头购置船只也是一笔大开支。选择接近富庶地区的海岛,也许能获得市场支持。